論文題目再創新、內容再好,道德倫理仍需擺放第一。一名臺大臨床研究所畢業生表示,指導教授時常嚴厲斥責論文內容,某次他在無法忍受的情況下,摔下論文立刻離開,但基於師生倫理事後還是主動向老師道歉。其實,表達自己的想法、推翻老師的意見並非不好,只是需要適當的時機,不少學生曾表示與指導教授相處狀況不佳,遇到這種情況時建議先針對問題進行討論與溝通,時間一久自然會瞭解彼此,在相處上較能夠自然應對,對於往後漫漫的學位論文寫作日子裡也會很有幫助。
台大醫院外科張金堅教授在演講中曾說,負責、嚴格與謹慎是做學術研究的三大規範,成佛亦或成魔即在轉念之間。以日本東大遭爆料偽造實驗數據、韓國生物學家黃禹錫被舉發造假論文成果等為例,可以說明學術誠信是研究者首要學習的課程,也是最重要的一門課程。網路發達,學術研究者切勿心存僥倖,要有接受審視的準備,誠實完成研究才是最高準則。
張教授行醫術數十年,以自身求學到行醫的經驗來勉勵研究生,不管時代如何改變、資訊如何發達,學術倫理是研究者的學習課題。張教授給研究者提出4個建議,研究者需具備未來發展眼界、趁早行動準備、專注性與處事彈性,強調不需要包山包海,專心做好研究即可。